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歌唱课



最近和一些中,小学生上视唱练耳(Aural training)课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一些经典世界民歌的认识可说是近乎无知!令人惊奇的是连一些所谓的“爱国歌曲”也不是很熟悉!


不知道从前(上世纪5 - 60年代)的英校有没有歌唱这一节,但当年我读的华文小学每星期至少会有一节。


上歌唱课时,音乐老师每次都会分发油印的简谱歌纸给我们。由于我们一般都只会看(中文)歌词,不会读旋律谱,老师便把歌曲旋律在钢琴上弹给我们听,一句一句的教我们唱。等到都学会了,老师便以钢琴伴奏我们的“大齐唱”。


如此这般每星期都至少学会一首新歌,几年下来,唱过歌曲数目也挺可观的。这其中便有许多世界各国民歌。例如:东欧苏俄民歌“纺织姑娘”,“幻妮塔”,“三套车”。波兰的“波兰圆舞曲”,捷克的“跳吧,跳吧”,阿尔巴尼亚的“含苞欲放的花”。西欧北欧国家的民歌有意大利的“桑塔露齐亚”,“重归苏连托”,英国民歌“绿袖子”,“友谊万岁”,“罗梦湖”。瑞典的“海浴”,丹麦的“在森林和原野”(就因为有“森林和原野”,后来竟成了禁歌!)以及美国民歌里包括佛斯特的著名歌曲如“老黑奴”,“故乡的亲人”,“美丽的梦仙”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亚洲(如朝鲜的“小白船”),东南亚(如印尼的“美丽的梭罗河”,菲律宾的“哎哟妈妈”,马来西亚的“Lengkang Kangkong”等等)一带国家的民歌以及中国各省各地民歌(如“刮地风”,“读书郎”,“箫”,“苏武牧羊”等等),著名歌曲(如黄自的“踏雪寻梅”,“天伦歌”,“花非花”等等)便更不在话下。


如今看来,通过唱这些歌曲而接触了许多世界不同国家的不同民俗风情文化(甚至有些优良的价值观),多少也为年幼的我们开拓了一些“国际视野”- 至少认识了一些国家的名字。这些伴随着我们青涩岁月的歌曲,许多虽然不是本土或中国歌曲,但大都旋律优美,词意动人。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同时也让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涯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记忆和色彩。可惜在如今这个“没头没脑”或“无情无义”,一味迎新弃旧的时代,这些歌曲已成为了另一种渐渐远去的乡音。


回想起来,当初接触这些歌曲时,老师并没有(时间,条件都不允许)真正教我们任何音乐知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熏陶吧。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并实际参与,无形无意之中却为后来从事的音乐工作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注),对音乐听力(和弦,音程,节奏等等)音乐旋律的(好坏)识别,鉴赏以及品味也都有所助益。


现在回头来看,通过轻松的歌唱课来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音乐,除了教,学两方面都没有压力以外,似乎也是一种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教”,“学”方式,就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和为了什么原因,我们丢弃了这个“务实”和“方便”的华小“传统”!



注:学习音乐从小开始是很重要和关键的,很多生理天赋能力,时间一过便会永远失去而无可挽回。但在上世纪 5 - 60年代,一般家庭的孩子要学习音乐又谈何容易!



20.9.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