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辩论和比喻



最近由于工人党议员陈硕茂先生在国会里以唐太宗和魏征来比喻新加坡执政党和在野的工人党,除了在国会引起了辩论以外,也在联合早报上引起了一些议论。报章上的议论基本都从正面或积极的一面来看陈硕茂先生的比喻。反观在国会现场的一些执政党议员对陈硕茂先生的比喻似乎并不以为然(联合早报国会报道大标题:陈硕茂“贞观之治”论引发行动党议员批评20.10.2011),还让人感觉有点群起围攻之势,如果这类情况出现频繁,执政党议员看起来便更像“反对”党了。


其实:陈硕茂先生把在野党比喻成魏征 - 以臣子自居(?)是一种自我谦卑。而以唐太宗比喻执政党却是一种抬举和赞赏,不解的是为何(某些)执政党议员硬是“不识抬举”?这和前些时候有部长误解了“明知山有虎”这个成语的情况如出一辙。


后来,又有部长在国会辩论中指出了政治领袖和政客的不同之处。也许是有感而发,部长还举了一个“勾心斗角”的故事(22.10.2011联合早报)来表达对执政党和反对党相互处境的看法。


无独有偶,同一天,同一报纸的同一版也登出了陈硕茂先生的有关回应。陈硕茂先生对执政党和反对党关系的形容(寓言)却是“同舟共济”,并且还很巧妙的把部长“觉得”“刘程强在字里行间影射政府为了保障高薪而节省各种开支”的“更省,更好,更快”概念的“质疑”化解为工人党义不容辞的“帮忙”。


政治领袖,政客,“勾心斗角”,“同舟共济”,从心胸气度,心意真诚的角度来看,孰高孰低是很明显的。辩论,舌战虽或说只是口舌之争,但也需要一点技巧,高度和内涵(甚至品味)。虽不一定和政绩有关,但也是个人以及政党的门面之一,无论是好是坏,都肯定多少影响个人政治形象,并且同时还可能不自觉的流露了个人心态,反映了个人的文化底蕴,应变机智和能力。


言多必失,讲多错多,若真能做到“为政不在言多”固然好,但“当官”(或政治领袖)总有需要讲话的时候,尤其是如今这个事事讲求包装形象的年代,光会做,不会说,除了不够“务实”,最终会不会像广东人所说的:忠忠直直,终需乞食!


也许是一个政党文化的问题罢,但人家出了车祸也能借题发挥,反败为胜,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




24.10.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