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配角,笨 ………..



偶然翻到一篇《亚洲周刊》(18/3/2012)的音乐评论 - “香港大会堂诞辰沦为配角”。文章作者为资深香港文化人周光蓁博士。


母宁说这是一篇“音乐评论”,它更像一篇抒发心中忿忿不平的感情文字。周光蓁博士的“不平”虽显然有感而发,但其中也有“乡土情结”的成分,文章因此也显得更为真情流露。


周光蓁博士文章主要针对的一点是:为何在庆祝香港大会堂诞辰50年的高潮项目- 纪念音乐会上,请来的嘉宾演奏家,却和香港大会堂的文化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大概周博士认为,有关方面对此事的安排处理上多少有点“离题”。再加上有关的两位表演嘉宾,除了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尚称职以外,另外一位指挥家水蓝的当晚表现令他感到非常失望(注 1)。周博士也质疑有关当局:“为什么香港大会堂节庆会请来狮城(新加坡)指挥?(水蓝有表示他是新加坡人或代表新加坡吗?)倒过来说,如果新加坡某音乐厅庆祝落成半世纪,可会请香港指挥领导当地旗舰乐团作官方演出吗?”更令周光蓁博士不能接受的是(周博士原话):“是次聘请水蓝赴港,据闻是由马友友的艺人公司建议。这是典型的客人请客,主人结帐的案例,而且所费不菲(注 2)。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与港乐(香港管弦乐团)的合作相当一般,除了开场的布拉姆斯《大学庆典序曲》有点热闹外,其余都乏善足陈。”


就这件事,周光蓁博士也为历来香港音乐家们感到不值:“………… 难道五十年来,香港也培育不到能登大雅之堂的作曲家,指挥家或独奏家?纪念音乐会如斯安排,未免太过妄自菲薄………….. 。”


从以上语气,可以明显看出周光蓁博士的激愤。平心而论,面对这样的事,他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令人理解。其实这种情况情景(官僚?),香港何尝是“孤独”的。但最低限度,还有人关心以及“愤起”表态。相对来说,遇到同类情况,新加坡人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内向”和“温柔敦厚”(也许更多是憨厚)。也许,新加坡人被人形容为“笨”和“种不好”(注3),而中国人没有,台湾人没有,香港人没有,是有些原因(或道理?)的!




1:以下是周光蓁博士对水蓝指挥的一些形容:………. 由于指挥手法不清晰,众乐师拉得战战兢兢,看的不是指挥棒,而是独奏(者)的弓,部分弦乐手越拉越轻和慢 ,长笛和双簧管俱由外籍副手上阵,吹的音又粗又响,这是港乐(香港管弦乐团)近年最糟糕的演出。



2:这类事不止会发生在香港而已,似乎到处都有可能发生,新加坡也有。



3:本地有华文媒体(姑隐其名)还为虎作伥(令人不禁怀疑:是否有关主要负责人,为了私交关系而罔顾国人的感受?!或者就是“笨”?!),不惜为曾经恶意批评新加坡,侮辱国人的外国人著作大事宣传(书内容也根本不关新加坡的事),甚至主办讲座,广为招徕!看来这除了“笨”和“种不好”,还完全没有自尊以及廉耻观念!



13.4.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