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星期四


感动

                  

        现在回望,以前看电影,时会被感动,那种经验,越是“古早”越是常有。如今看电影,被特效震撼的时候多,被剧情,演绎所感动的时候越来越少。后来,连被特效震撼的时候也少了(或许被震撼多了,渐渐麻木?)。遂想:是不是年纪渐大,世情见得多,以往的“赤子之心”,已被消磨得所剩无几?!

        但有时重温一些旧电影,如查理卓别林的黑白片,《乱世佳人》(飘),《卖花女》,《屋顶上的提琴手》,《远在非洲》,《巴里林顿》,《小城之春》,《东京物语》等等等等,还是很感动。

        这些教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几乎都没有什么霸道吓人的特效,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只是它们的朴实和真挚。真挚看来仿佛简单,但它包含了真,善,美,这里头就有脑髓,心意以及随之而来,几乎无穷无尽的坚持和劳累。所以,好的电影就是艺术,它除了“境界”以外,也是尽心尽力,诚心诚意的产物。好电影都有种共同的效应,就是令人永远怀念,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他不在这个等级的,只能列为商品或娱乐消费品。它们的命运往往就和许多电子产品一样,一面世便已过时,也很快就被遗忘。

        或许时代不同,电影“市场”也改变了,为了应变和求生以及面对题材枯竭的困境,更为了迎合市场,近年来许多电影常常一窝蜂似的,没头没脑,甚至没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去歪曲,颠覆历史。现在更糟,连经典童话也不放过,美其名为“创新”或“创意”,但这往往只能令人感觉技穷和肤浅。真正好的电影,是不必“损人利己”的,更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显得境界低落或品质退化。

        提到真正好的电影,其实教育也一样。一种有自信和实质的教育方式,是无需文凭价值,学校排名或种种“创新”,“创意”名堂的“特效”来助威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很容易舍弃一些“实而不华”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他的不说,就说“背诵默写”这一项,掌握得当,不完全只是死背硬记,也是学习基本功的一种。别忘了学习基本就是一个记忆,储存和消化以及融会贯通的过程,没有这个基础和过程,“创新”和“创意”只是空中楼阁而已。中文里所谓的“聪明”所指的不外就是耳听眼看,这也是记忆及储存的前奏,一个耳目聪明,记忆容量大的人,学习能力总会比一个耳目迟钝,记忆力差的人强,而记忆能力是能通过努力,坚持和学习加强的。

        以上只是一个教育门外汉的“遐思”,只是有时想,我们的教育取向是要“感动”人,还是“震撼”人?是要百年树人?还是但求“立竿见影”而已?

 

28.2.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