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星期四


老电影                                                              

 

少年时在电影院看过两次《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一次在新加坡,一次在马来西亚,都是四十年前的旧事了。多年后买了DVD,看过一次,看完男主角编恶梦那场就停机。不是戏不好,而是因为知道下面的情节渐渐悲哀沉重。并非有意装作,只是人过中年,经历了许多人情事故,心情有时不免像李清照的“舴艋舟”!

对比之下,之前的戏虽然“忧喜参半”,但还算泪中有笑,歌舞也精致精彩。或许因为这样而念念不忘,今天翻出来再看,还是看完同一段就打住。想当年心平气静,若无其事,兴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罢?!

“明知故犯”还是因为电影里的各种细节环节都近乎完美,令人回味无穷。从前的电影或许不是每一部都好,好的其实相对也不算多,但一旦遇上好的,就能令人热泪盈眶,感动莫名。连现在看来极其“简陋”的查礼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黑白默片都能如此。

相比之下,今天的许多电影,虽有各种最新的科技在身后摇旗呐喊却也不济于事,一转眼,观众便弃之而去,永不回头。耗费千百万制作的电影遂变成“用了就丢”的一种消费商品,所谓第八艺术的称号,于今尚在?或许由于市场挂帅,今天的许多电影都倾向于“活在当下”的禅境(或说“做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经”)。看看今天的张艺谋和780年代的张艺谋,当能有所感悟?!

其实电影只是一个时代的表征印记之一,今天其他种种,例如道德,人性,不也如此?!

 

28.6.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