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一代不如一代                                                                                 

  前一阵子,连续收到泽江以及承志等好友的盛情馈赠- 全本《巴哈圣马太受难曲》(DG卡拉扬与柏林爱乐,录音师Gunter Hermanns),舒曼的艺术歌曲《女人的生命与爱情》(PHILIPS荷兰女高音Elly Ameling),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入门》以及《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Frank Bridge》(DECCA布列顿亲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以及英吉利室内乐团,录音师Kenneth Wilkinson)等等黑胶行家心目中可遇不可求的演奏以及录音珍品黑胶唱片。

  对一个曾经生活在黑胶黄金年代的爱乐者而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礼物,拿在手上,听在耳中,心中的温暖就如同在异乡饥寒交逼之中得到一碗来自故乡,热气腾腾的肉汤一样的感动。

  黑胶唱片固然有其物理上先天性的缺点,但它给人的独特,温暖,大气,浪漫古朴的音响感受毕竟是CD所无法取代甚至超越的。

  论及录音与现场,有人时常故作“高人”状,说听音乐必须听现场才真实云云……….. 现场真的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吗?。

  现场自然有其优点,并非排斥或反对,只是根据个人多年体验,听录音的满足感往往要比现场来得高。不管录音重播真实与否,或是否加了“味精”,其“拳拳到肉”的音响质感常常令人回味再三。除非录音差劲,其中许许多多的细节,我们都会听得清清楚楚,另外,除了现场演奏录音,一般来说演奏技术都几乎是完美的,这除了是录音一贯“隐恶扬善”的宗旨,也是录音最起码的要求之一,如果你要求完美,听录音可说是“百发百中”。反之:听现场演奏反而时常会受场地音响优劣,所处位置,演奏者或乐队的水平以及状况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左右。

  比起去剧院演奏厅,在家里听音乐肯定舒服,也没有可能面对“坏人恶客”的烦恼,但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像样的”音响系统以及相应“合理”的环境。好的演奏录音是肯定的,首选当然是黑胶录音。

  为什么是黑胶录音?原因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凡是经过多年,能存留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其道理(例如种种的“经典”)。另外,昔日的演奏家或许技术不一定比现在好,但贵在个性气质鲜明,不像现在,多像一个模子制造出来的,技术再好也不耐听。(流行歌曲不分中外,似乎更是如此)

  科技虽然日新月异,然而音响,音乐艺术这些年来似乎没有多大的长进(甚至真正的创新),有时反而觉得在退步,这就和眼下年轻一代对音响的缺少品味有点相似!其实也不止是这方面而已,他们的普遍趣味倾向,价值和道德观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世界如何,在本地,我们的教育,传媒都做了些什么?!

 

11.11.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