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忘本”的教育?                                                                       

     今天在联合早报看到梁文福先生的专栏文章“谁拈走了我的丰子恺”。

     文章提及:作者买到新出炉的中四华文课本,发现里头丰子恺的“钓鱼”一文居然没有注明作者名字!只是鸣谢其家人提供“钓鱼”的原文。

     这里头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个对原作者尊重的问题。另外就是错失了让学生从作者的生平背景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甚至一个时代的初步了解,同时也可能加强学习的趣味性的机会。这些都和涉及“做人”以及“学习”的所谓教育息息相关。为何所有表面功夫(注)都做足了,就是单单遗漏了原作者的名字?

     或许在体制和系统之内,梁文福先生对此也只是心平气和温文尔雅并含蓄的表示遗憾:“…………然而,是谁拈走了我的丰子恺(他的?!)?谁拈走了现在的中学生还没有领受就已挥别了的文学感召(!)?或许,是时代的手吧?(梁文福先生在装傻?)………

    说这些话之前梁文福先生还小心翼翼的称赞了有关课本的编者-“我无意批评任何编者或版面设计者--其中还有我的前辈和知交呢(!)…………..”“我必须说它(它们?)在很多方面编写用心,充满诚意…………..

半生在华文圈里打滚的梁文福先生这篇专栏文章想必也有感而发,亦有曾因为写论文与丰子恺的文章“朝夕相处数年”的感情,但到了骨节眼上,也只能做到“哀而不怨”而已。

由此种种,我们更可以感受本地华文的气数!

    

 

注:根据梁文福先生的文字:…………. 编写得越来越仔细(反话?),印刷也越来越精美,确实更方便于学习,也更有助于教学………..

 

25.1.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