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缺乏情趣,幽默感与智慧?

       日前(10.10.2014)在联合早报上看到

       “两性关系工作坊协导员不能胜任”(工作)的报导,不明之处甚多。

       今天在早报上看到林弘渝的文章《两性沟通“随便”就好?》,终于明白了其中令人啼笑皆非的“关键”。

       林文例举给校长写公开信17岁女生Agatha Tan对工作坊指导手册里对比女性语言与真正想法的质疑:当女性说“是,去进行(sure, go ahead)”,意思其实是“我不要你这么做”。当女生说需要多五分钟做准备,意思是“给我多半个小时”。这名学生认为,手册内容将女生刻画为“口是心非”。另外,她也不认同将女生描述为较情绪化的一群,需要安全感及男生认可等偏执的观念。

       也许没有绝对,但以上(女生Agatha Tan)认为对女生不恰当的刻画,其实在生活中,古今中外文学甚至电影里都屡见不鲜,在适当的场景下,可能还是男女交往相处之间的一种情趣(绝没有轻视女性的意思,男女对调“错位”的可能也存在)。难道男士为女士献殷勤,例如开门,让座等等都是认为女性弱智无助的表现吗?这些事女生自己做不来吗?当然不是,这只是男士对女性的尊重以及风度而已(也从未听说有女士对此行为表示反感的)

       有关工作坊机构对事件的回应也可以理解:“工作坊中有关两性区别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性,加强他/她们的沟通能力,但不幸,原本轻松的工作坊被断章取义,遭到误解。”

       “原本轻松的工作坊被断章取义,遭到误解”,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在我们的教育里似乎缺少了某种情趣,幽默感以及智慧(看看我们的所谓名校学生和校长的小题大做表现!)

       意外,也让我们看到一线希望的是裕廊初级学院学生特莎(也是17岁)的感恩话语- 她说那是她学习生涯中最贴切,知识最丰富且有益的两性关系工作坊。她认为,协导员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两性思想上的差异,并倡导沟通在维持两性健康关系的重要性。

       最终,男女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无可奈何”的差异,但若有一定的智慧,包容和幽默感,将能把这些差异转化为情趣。

14.10.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