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星期一

我对“艺术研讨会”的看法
         艺术,最初只是一种人类从眼耳到心灵对美(或丑)的一种理解沟通,本质取向应该是简单明了直接的,但如今很多时候却成为了一小部分人在议论(或“实践”)大部分人(包括专家都)听不懂的事?!
         大约从10年前开始,凡是有关(所谓)学术性音乐“研讨会”的邀请我都一律谢绝。这种对“研讨”的反应和态度,可能有人会认为是种骄傲,偏激和短视?!
         无论如何,根据好些个人以及熟人的有关经验和经历,我所得到的“启发”是:与其浪费时间(有时还以天数计算)来讨论或争论一些到头来往往也没有结果的事(会议结束,酒足饭饱之后,皆大欢喜,轰轰烈烈,各散东西,又回到“本来无一物”,“见山还是山”的“禅宗境界”)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坐下来“做”点东西?毕竟:艺术和正义一样是“讨论”不出来的?也和打架不同,不能靠人多势众?
         归根究底,艺术创作总归是件很个人的事,在天分天赋的基础上还有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创作以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最终也只有时间能告诉你(如果你活得够长的话)。
         另外,艺术思维里可能含有科学精神,但艺术毕竟和科学科技有许多本质上的不同 - 艺术创作没有也不必要有科学研究所追求的那种绝对和精确。在艺术领域里各家各派孰是孰非也从来没有定论,因此,艺术的终极精神是在追求自由的原则上追求卓越,同时也注重个别(人)的思维差异,而不是群体的认同和标准(结论?),更别说“心术不正”的市场的考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艺术研讨又能研讨出个什么结果出来吗?同时:这种费时费力姿态为上的事,除了能促进“业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艺术上的实际成果效率上来讲,是否得不偿失?
         诚然,思想交流可能有启发创作的作用。但在艺术领域里真正有天赋和想法的人一般不需要这些,没有天赋的人再努力“交流”也作用不大?从已知的历史来看,有哪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参加“学术研讨会”来提升或需要学位来证明自己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因人因事而异。在艺术学习过程里,好老师固然重要。但无论多好的老师,他除了能教你基本技法以外,只是个有效率的引导和启发者。除非他也同时是个能现身说法的伟大艺术家!不然,那些经历漫长岁月淘洗留下来的音乐艺术杰作,才是一个有志学习艺术者的最佳学习启发对象和榜样(既方便又可靠?)。千百年下来,今天这些能供我们选择的学习榜样又何止成千上万?!为何我们要舍近求远费时失事的去听取一些未经考验,也不一定有用的个人或群体“见解”“心得”?最终,艺术道路方向还是要自己选择以及自己去走!不是吗?
         如今艺术工作者仿佛还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那就是:真正有新意创意的“灵感”或“点子”已经和濒临绝种的动物一样越来越珍贵难得!或许终有一天,世上已没有什么可以称为是新事物了(其实2000年前的圣经上已早有类似说法 阳光之下无新事!咦,“艺术研讨会”不也如此?),而从技术上(technically)来说艺术家也再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创新,只有个人对事物不同观点角度以及表达方式?
         最终,我们也许不能斩钉断铁说:讨论,交流以或思想碰撞都一定不好,但或许:这些事就让那些“入世不深”的年轻人或热衷此道并且能言善道的人去热闹好了?可怜可恨的只是那些傻傻出钱的冤大头(说不准还是在浪费公款?)以及那些别有居心的“聪明人”?
10.5.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