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星期日

七月的歌 - 泉水弯弯
         第一次听到《泉水弯弯》这首歌是1966年由香港长城以及凤凰电影公司演员组成的银星艺术团来新演出时候。
         那年的银星艺术团星光灿烂盛极一时,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著名演员如陈娟娟,石慧,王葆真,江汉,傅奇,石磊 …………等等新马一带华人所熟悉的长凤演员几乎都参与了演出,演出地点是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国家剧场。令人不胜唏嘘的是,当时的盛况空前以及轰动一时,包括许多年长一辈新加坡人记忆中的国家剧场,于今又何在!
         那年我14岁,没机会到国家剧场看现场演出,只能在家里看电视转播。尽管如此,印象还是非常深刻。记得当时银星艺术团表演了多首不同表演形式的歌曲乐曲如男声小组表演唱《篮球队之歌》,《过星期》,《奇怪的姑娘》。由李蔷领唱的女声小组表演唱《瞧情郎》,《好街坊》,《泉水弯弯》。张英荣扬琴独奏《边寨之歌》,林风琵琶独奏《送我一枝玫瑰花》以及由时值壮年的于粦所指挥的民乐合奏曲《旱天雷》,《喜洋洋》等等等等 ……………..
         那时正在无师自通的学吹笛子,第一次听到这些既新鲜又好听的歌曲和乐曲,非常喜欢。后来一听说市面上有了银星艺术团演出节目的黑胶唱片,便急不切待的买了一张回来,听了个滚瓜烂熟。其中对《泉水弯弯》这首以广东话唱出的女声合唱特别感到亲切,除了因为自己是广东人以外,也因为歌曲写得非常出色。
         每次重温,都会想起当年的大坡,牛车水和大华戏院一带那些广东人集聚集居的地方。如今回想,当时这些地方虽然各类摊贩充斥纷陈,以今天的标准,也显得有点拥挤脏乱,但却自有一股纯朴的人气以及浓浓的人情味,而少年时期玩伴自家的云吞面档就开在大华戏院前面的空地上,还请我吃过他们独家美味的云吞面!
         《泉水弯弯》由崔然作词,于粦作曲,婉约的曲调中带有一丝丝无奈和伤感,荡气回肠的乡音,令人回味无穷 …………….

泉水弯弯哪
清又凉啊咧
姊姊妹妹
洗衣啰裳
洗罢衣裳就去晒晾啰
趁着天上有好太阳啊咧

天上太阳明又亮啊咧
人影波光同荡漾啰
甘(口旁)好姑娘又无爱郎啊咧
甘(口旁)好清泉又无鸳鸯

泉水弯弯哪
清又凉啊咧
枕上爱郎渠在哪方
年年月月我空盼望
谁人共我把山歌唱

         一时无法找到歌词,以上歌词乃凭记忆写出,不对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31.7.2016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

失落的一代?!

         提起“失落的一代”,一般总是指年轻一代。其实现在看来,今天新加坡中老年一代更像是失落的一代?!
         何出此言?远的不说,就说战后1950 - 60年代出生的那一辈人罢。在短短的5 - 60年间,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他们经历了他们前人所未曾经历或可以想象的种种快速转变。其中包括了教育,价值,生活娱乐方式等等等等 ……………. !许多潮流事物的涌现,更令人措手不及 - 你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便已成为明日黄花和过眼云烟!
         回顾往昔再看看今天生活中的种种,如普通日常电器用品电话,雪柜,电视等等当年的“奢侈品”都早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音响科技更是一日千里 - 从各种转速,容量有限又使用不便的黑胶唱片飞速“进化”到今天方便携带容量超大的电脑数码重播硬件了  …………. 手机电脑这1 - 20 年来的普及以及推陈出新的速度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有些地方的人文风貌可以几百年不变,新加坡却是马不停蹄似的日新月异,除了市容改变得快,人民的文化价值精神面貌也(因教育政策而)“与时并进”,再加上近年来各种东西方潮流以及移民文化的冲击,今天的新加坡对我们这些“1950 - 60后”来说,虽然谈不上完全陌生冷淡,但比起昔日的亲切温暖,仿佛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有时真有点“乡关何处”之感!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50年前的世界是很难想象的,对当年的“1950 - 60后”来说,50年后的今天何尝不也如此?所谓“代沟”每一代人之间都会有,但眼前仿佛是空前巨大?!
         在方言“被消灭”多年之后的今天,如果你不懂英文或英文不好,再加上不懂电脑,除了无法上网去处理一些生活上的杂务琐事(例如申请工作,执照,护照,缴交各种费用或罚款等等),有时就连乘公交地铁也可能会晕头转向?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会不会蓦然悲从中来,感觉像是被时代遗弃了?!
         或许每一代人都会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都已是老生常谈,但看看今天黑白美丑不分,价值混乱的世界(STOMP以及(某些)大学生,校长,政客,医生,律师,媒体的表现和表演?),今天一息尚存的“我辈中人”是否更有理由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接下来的“1970 - 80后”可能很快也会成为失落的另一代(或许有些已经开始感觉“失落”了?!)?他们这一代人因为所受的教育“性质”不同,也许没有太多文化传统价值方面的失落感,但面对更多或许是“过早被逼退休”的生存生计危机 - 如果不幸中年壮年失业被裁!若然?!他们是否也一样会感觉像是被时代遗弃了?!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的人都会有失落之叹,中国古代诗人贺知章便曾感叹: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还算幸运,毕竟也只是告老还乡(并未曾失业或被裁?),乡音也依旧无改,我们呢?!

29.7.2016

2016年7月26日星期二

教育?!廉耻?!

         好久都提不起劲看报纸,有时一想起报纸就想起邵氏老电影《江山美人》里头店小二的唱段句子:我!一见你就讨厌,再见你更伤心 ………..,因为报上种种常常令人对人性一再感到失望!
         但岳母大人却是联合早报的铁忠读者,几十年如一日,天天一大早风雨不改的孜孜拜读。今天合该有事,一早起身便听到岳母大人在嘀咕叹息什么世风日下………… 云云,还命我马上看报!于是,翻开联合早报,看到标题如下的新闻:“国大迎新活动含性暗示,校方将彻查采取纪律行动”。
         好久没有听说大学里还有“拖尸”这种既谈不上文明,更遑论文化和品位的“迎新活动”(迎新?!)!,哪里知道:据有关报导,除了刚刚发生的这起,前年(2014年?),2011 年以及2009年都曾经有过这种事,并且还都是发生在新加坡引以为荣的国家最高学府,在国际大学排名榜上屡屡名列前茅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大学!!!
         如今看来,前些年大学生在毕业典礼演讲里的“粗口”和这些事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问题是:从有关报道看来,这些“始作俑者”都是些恶霸型的“学生领袖”!不禁仔细想想,既然被(国大学生联合会,学生组织与团体,迎新会学生筹委会等)推举为“学生领袖领导”,肯定有点“聪明本事”,他们也可能就是(?!)我们国家将来的主人翁或领导人??!!当真如此,还有指望吗!!!!
         至于这回的“迎新丑闻”的“精彩内容”(不知有没有上STOMP?)这里就不再“宣扬分享”了,总之“惨不忍睹”!朋友们若“好奇心重”或“求知心切”,就以行动支持一下联合早报罢。
         真不懂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做出这种事或认同这种事,除了显示没有教养,更没有丝毫的廉耻和正义感。其中也反映了我们国民教育的“有所不足”?!
         至于有关大学对此事件的解释,据报导:“校方指出尽管已尽力,却仍有不妥当的迎新活动出现 ………..”。
         我们不怀疑有关大学“已经尽力”,但这是否也说明了学校对学生的纪律控管也只是到此为止?并不能保证下不为例?因为这种事发生也不止一次了,如此,作为受害学生家长又会怎么想?
         看来,求人不如求天?!但愿上天保佑,这种令人发指痛心的事不会一再重演!

27.7.2016

2016年7月23日星期六

STOMP里头的蛮荒世界!
         以前真是“山龟”一只,非常孤陋寡闻,天天对着电脑却不知道世上还有“STOMP”这种“事体”。
         日前因德士司机与“中国教授”事件而好奇上网搜寻。一看之下,乖乖不得了!无论组屋邻里间,马路巴士上,地铁商店里 ……………等等等等场里所可能发生的种种语言肢体暴力情景在STOMP里都一一展现无遗 …………...各种你可以想象或无法想象的丑陋人性甚至“兽行”影像都赤裸裸的呈现在你眼前,简直就像是个蛮荒世界?!这就是我生活了一辈子的“真实新加坡”(“TRS”!)?!
         其实,其中有些事也并非前所未闻,但毕竟亲眼所见,其令人发指作呕的“震撼力”远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也算是大开眼界罢?!
         从一个角度来看,STOMP就像是个照妖镜,无论新,中,,洋抑或华,巫(马来),印(度)各色人等都网罗在内,态度上基本“以视论是”一视同仁,非常“客观”和“公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STOMP视频是否也引起了一些对人对事的误解?因为里头的视频,往往大多都是只有事情发生的“当前当下”而没有“前因后果”(没头没尾?)?!
         虽然,它为许许多多闲来无事喜欢看热闹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免费娱乐(?!),只是耐人寻味和美中(或丑中)不足的是:它仿佛都是一味在“扬恶”?怎样努力也感觉不到一丝“扬善”的意思(实际上有关视频里似乎也无善可扬!)所有视频里的是非对错都由观众自己的喜恶来判断?!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上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种种 ……… 逐渐拉近,其信息的公信力以及言论的自由是否“因人而异”?也是个相对的问题。但如果人们不懂得珍惜当前的“自由”,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人性逐渐“兽性化”的趋向,最终,真实的世界会不会就和科幻电影(以及许多报章媒体)影像情节一样,忠奸真假难辨而令人无所适从?渐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以及亲情友情和乡情都已今非昔比?!
         今天现实里所发生的许多事,有时比电影更电影!比小说更小说!我们是否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完全相信你所看到,听到的和读到的?因为无论是热血澎湃或面目可憎,到头来都可能只是一种假象?最糟的是:当你全情投入,时过境迁之后,得来的只不过是场“虚情假意”或过眼云烟而已!

23.7.2016

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都是《讲华语运动》惹的祸?
         近日网上又有人议论《讲华语运动》,这回专注在“新加坡华语去本地化”(?)上。
         根据去年《讲华语运动》所推出短片里所指出的“什么是好华语”,并把本地一些习惯用语视为是错误的词语。有人便质疑:“巴刹”有何错?“市场”才对乎?
         从实用观点而言,其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两者都没错。分别只是个感情和习惯的问题,问题是一来到“感情问题”,很多事往往都变得有理说不清?!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讲华语运动》?那《讲华语运动》的问题又是什么?
         归根究底,无论做什么事,诚意都是很关键的。老实说,一路来对于《讲华语运动》,除了闻到一股政治气味以外,个人一直都未能感受到其中真诚的态度。
      《讲华语运动》到底为了什么?为何“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这么多年以来,除了落得个劳民伤财,或令痛恨华语的人更加痛恨华语以外(中学生大考完毕和华文说再见之际把华文课本都付之一炬的事件如今还记忆犹新!),我们的华语真有进步吗?一不留神,如今还引出个本地华语和中国普通话的对立问题!
         个人觉得,无论议论也好,争论也好,都要有诚意,如果只是感情用事,那就没什么好谈了。现实是:华文华语在本地早已没有什么希望(讲也白讲?!),就算每个月都搞一次《讲华语运动》,媒体电台天天都“耳提面命”也无济于事。因为几十年下来根深蒂固的教育政策方针使然?今天的新加坡人都深知“务实”的“硬道理”,有部分受英文教育的本地华人更(无知和短视的?!)坚信方言口语就是他们的母语,既和华语无关,也和书写文字无关?!而搞“运动”和宣传的人往往也心知肚明?他们只是把它当成是工作的一部分,取人钱财与人消灾,就和演员一样,照本宣科而已?因此,我们不能怪《讲华语运动》视频的DJ们,他们也只是为了挣口饭吃秉公办事而已,谁又能了解他们内心的悲苦?!(他们除了在从事一项前景黯淡的事业?!他们的专业标准也要“为五斗米折腰”!)
         撇开感情问题以及《讲华语运动》,在“标准华语”和本地华语之间还是存在好坏高下的分别。同样的,写文章或与人交谈,如何遣词用字和表达往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以及教育教养(虽然不一定代表其人品的好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高度也反映在其人民普遍的教育教养上,没有文化,就算你再有钱,也买不到别人对你真正发自内心的敬意。
         最终:“巴刹”或“市场”,“马铃薯”或“土豆”,“胡姬花”或“兰花”都没错,最好也都懂,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天你“做工”或“工作”时会须要和别人说“巴刹”还是“市场”………….?!
         无事生非,吹皱一池春水,莫非都是《讲华语运动》惹的祸?

21.7.2016

2016年7月13日星期三

我可能错,但并没有“pro
         如果理解没有错,“pro”的意思就是没头没脑不分黑白的偏袒?
         日前网上论坛《新国志》转载了我的两篇博文《从德士事件看文化》以及《从“pro”谈起》后,网友或朋友之间,无论直接或含蓄,都有人认为我“pro”(中国人)。日前又有人(署名天生废柴)在网上留言:

若非Pro, 又为何随叫兽污蔑司机的谎言起舞呢?
看看全程的视频,司机几时有要叫兽Get Out?
若非Pro, 替司机喊冤还来不及呢!

         请容我说清楚。
         首先,我的博文里并没有一口咬定谁对谁错,只因为我没有指责“中国”教授(“叫兽”?!),没有“同情”新加坡司机,就说我“pro”
         一开头我先在网上看到了柳三姐写的文章以及所附视频,必须指出:这视频和后来朋友以及“天生废柴”所传来的视频有所不同。柳三姐的视频一开始就是黄教授“命令”司机下车向他致敬的话。
         柳三姐根据STOMP的原始报道,写道:

事情被扩大是因为司机将视频上载去了STOMP,但不知何故,STOMP上只有教授坚持让司机step out的这一段录音

 由此柳三姐认为有关信息不完整,而在其文章里附上黄教授对有关事件的辩白。有网友(非政客)或许也看到了?就说:

………一面倒地指责一位教授,我不以为然。作为一位学者,会摆架子要司机下车为他开门?以黄靖教授的说辞,是司机先要他‘get out’,他才要司机‘step out”. 这证明了事件起因是语言上沟通出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不须对任何一方作出指责,让双方私下解决吧!”

       对不起!把非政客网友也拉下水了,关键是非政客也并没有指责任何一方。
         后来看到的“完整视频”,有了前面行车到目的地的画面,但对话声音比先前的“节本”模糊,在黄教授付钱之后,有一段几十秒的“空白”部分,然后就是教授的突然“发难”!黄教授突然无缘无故“发神经”?
         在我的博文里所提及的,都不外是个人的切身经验和想法,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可能是错的,但如今世上很多事物都能假或“山寨”(中国特产?),包括各种食物,名牌货,照片等等等等,如今除了科技进步神速,世事也无奇不有,仿佛什么都有可能,黄教授有可能说谎?也有可能突然“发神经”或刻意摆架子折辱新加坡司机。只是与此同时,录像既然可以有不同版本,会不会也可能有假的部分在内?(郑重声明,只是猜测,别说我企图歪曲事实,人人都有怀疑的权利以及假设的自由吧?)
         这样讲吧,这件事我从没下过定论孰是孰非,也不想下任何定论。问题是同样的事故,如果调换角色 - 如果司机和教授都是新加坡人,顶多只是一起每天都可能发生的口角小事?或许也会惊动警方,但互联网上会有人有兴趣议论吗?又如果司机是中国人,教授是新加坡人,局面又会如何?网上的“气氛”还会如此“紧张”和“义愤填胸”吗?请老老实实的挪心自问!
         其实我的两篇博文主要强调的还是文化教养问题,既和中国人以及新加坡人有关,也和新加坡人以及中国人无关,只是人性罢了。请别以选择性的角度来看,但你可以选择不看。
         互联网是官媒以外一个宝贵的自由天空,就好像大气层,如果这个言论自由空气清新的桃花源被叫嚣谩骂(语言暴力?)的情绪污染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我可能错,但并没有“pro”。此事到此为止,不想再讨论和回应了。
14.7.2016

2016年7月11日星期一

从“pro”谈起
         日前网上论坛《新国志》转载了我的博文《从德士事件看文化》,有人以英文回应,有人以古体七言诗回应。
         写英文的那位开宗明义的就说:Another pro prc article.(又是一篇偏袒中国人的文章),我被“标签”了!
         一般我不喜欢回应这些不敢以真姓真名议论事情的人,因此我只能说: You don’t know me.
         事实上,我谁也不“pro”,我只是想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以事论事。我的看法也许不一定都对,也不能说绝对没有情绪,但最低限度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控制和驱使。真要“pro”,我会“pro”道义和良心。
         不常上FACEBOOK和网上“论坛”不知道情况的严峻,最近有两个朋友不约而同的提醒我,近来一些网上本地人对中国移民有很大的负面情绪,只要有个爆破口,这些情绪往往便会一触即发。
         在工作与生活当中,个人经常和中国(或原籍中国)人接触,工作上有时也会碰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竞争,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情势如此,也只能“凑合凑合”过吧?)。今天的情况,就算政策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也肯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会面对类似的局面。若问个中感觉如何?只能说其中有美好和令人感动的时候,也有令人惊诧失望的时刻!毕竟,虽然都讲一样的语言,但无论文化或价值观都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仔细想想,本地人之间何尝不也如此?)。
         另外,除了许许多多的网上传闻视频,有时坐公交或到某些地区,看到一些讲话带中国口音的移民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的不文明,不守规矩,高声喧哗举止,我也和许多本地人一样会觉得反感。因此,对于一些有关的“情绪”,我也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但无论如何也无可奈何,凡事都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只看事情坏的一面。在数以百万计的外劳以及移民给我们带来生活上的影响和困扰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或视而不见他们对新加坡经济和繁荣的贡献。别的不说,谁又可以想象,没有了这些外来的助力,我们的医院,建筑清洁卫生行业以及各种高档低档的餐饮服务业将会是怎么一种光景?有些工作新加坡人愿意去做吗?有人替我们做了,我们是否也应该“感恩”?………. 这样说算不算“pro”外国人?
         朋友们或许能从我以往的拙文中看出我对一些政策,官僚还有某些主流媒体的不以为然。很多人也对政府的一些施政方针以及种种“管制”感到不满。但平心而论,许多新加坡人在国外时,常听到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建设管理效率的赞赏难道都是“谣言”吗?许多国人在国外为新加坡感到骄傲是没有原因的吗?我们要像台湾的一些政党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只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样说算不算“pro”政府?
         将心比心,亦非说教,但各种人群里都会有害群之马,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另外来说:冤有头债有主,形成今天的“情势”,谁又是“始作俑者”?为什么不(敢)去针对他们?而只是一味瞄准那些无药可救(?)的“害群之马”,也同时“误伤”那些被株连的“无辜池鱼”?
         不知那位不会写中文的无名氏有没有读过曹植的那两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读过又能理解多少?能理解又会在乎吗?!

         另一位以七言诗回应的网上诗人(德仁)曰:

莺歌燕舞满晴坡,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啼鸣处,林子不大鸟太多。

         其中深意(?),我只能说似懂非懂,您懂吗?

11.7.2016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从德士事件看文化
         今天在网上看到署名柳三姐的文章《谁有权让谁滚去那里?》。
         今年仿佛是德士的“本命年”,这又是一起德士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不愉快事件,不仅如此,由于信息的不完整?!事件还引起某些本地人对中国移民的仇视?!现摘录部分有关文章所提及事件发生经过如下:

黄教授在樟宜机场打车回学校,一路上与司机气氛融洽,到达地点之后,教授付给司机22块钱,包括一块钱小费(新加坡是一个没有给小费习惯的地方)。付完钱后,教授在后座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原因是教授刚刚从国外回来,钱包里可能比较乱,就坐在后面清点,动作比较慢,没有及时下车。

此时,司机说:why don’t you get out?(你怎么还没滚出去?但可能他的意思是你怎么还没下车,据说新加坡很多司机的英文不够好)

教授很惊诧,以为自己听错了,毕竟新加坡是一个受英文教育的国家,不大可能有人无缘无故这样爆粗。于是问司机,你说什么?

司机又重复了一遍,get out.

教授火大坚持让司机step out of car to show your respect.
司机当然不干,两个人就僵持着。

教授依然坚持让司机下车以示专业与尊重和专业。

司机遂报警。

         据有关文章,黄教授是位原籍中国的知名美国大学教授。他对德士司机大动肝火,除了是一场由于沟通问题而引起的误会以外,也是个文化教养差异和要求的问题。据个人的理解和接触,中国人一般比较懂得尊重老师,艺术家和有学问的人。新加坡人则一般比较懂得“敬畏”有权力或有财势的人(看看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开幕礼,音乐会,画展以及书展的主宾嘉宾)。而以黄教授的学问地位,无论中外,都应该是经常倍受尊崇的,也许因此黄教授特别感觉德士司机对他语言上的不敬?另外来讲,司机或许也不“了解”他是何方神圣?
         其实,以新加坡的一般“标准”,德士司机的“Why don’t you get out?”这句话虽然谈不上客气有礼,但也不一定就是有什么恶意,更远非柳三姐所说的你怎么还没滚出去?,而只不过是你怎么还没下车的意思而已。
        因此:整个事件对黄教授来说,除了不幸,也只能说是一种“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黄教授所期待的或许是一种比较精致的文化感应,可惜这往往是许多新加坡人所欠缺的?!
         讲到文化,“Why don’t you get out?”也不由令我想起了一个有关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今时今日,无论官方民间或大专学府,新加坡的强势主流语言都是英文,照说,新加坡的英文水平应该不低(想必黄教授也这样以为?),那为何生长在这个英语挂帅环境里的德士司机不能把“Why don’t you get out?”说得委婉点?难道新加坡人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和理解(无论中英)只停留在一个“工具”或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的层面上,而完全没有顾及或在乎“正统英文”背后种种的文化以及教养?!
        曾听人说:有些人“以没有原则为原则”!
        或许,我们不能说新加坡没有或缺乏文化,只希望:这不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文化”!

8.7.2016
语言的命运

         日前朋友传来了网上的一段视频。这是中国北京卫视2015年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里的一个单元。朋友电邮的标题是:马来西亚胡渐彪!说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心声!
         看了有关视频,不只惊叹胡渐彪的口才。也因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热血沸腾感觉。不禁想:处于相同的传统语言文化困境之下,新加坡可能有这种土生土长的人才吗?同时,也联想到一个问题:华文华语在一水之隔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情境看似不同,却又仿佛一样面临着“异途同归”(最终“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从中国南来的第一代或早期的移民,主要散布在新,马,印尼,泰国等地,因为华人人口比例较高,因此:在传统语言文化上相对保留得比较好的是新马两地。两地华语最终命运或许相同,但“命途”不同之处是:马来西亚政府摆明不支持甚至反对华文教育(简称“华教”),有时还视之为是一种种族文化上的威胁。因此多年以来在马来西亚,所有的华教系统以及其生存前景都依赖当地华人民间的意志和力量,这种为延续母族文化传承不屈不饶的精神,就有如一部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史诗。
         新加坡早年华文教育的兴起也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意愿,1950年代高峰期还办了东南亚(可能是空前绝后)的第一所华文大学 - 南洋大学。之后几十年间由于教育政策的转变,除了南洋大学遭到被关闭的命运,原本以华文华语教学的所谓“华校”也跟着走入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新加坡的学校除了各族母语一科以外,一概以英文英语教学。如今就华文母语而言,虽然水平要求不断降低,但民间普遍从学生到父母,一听到华文华语还是有如谈虎色变或甚至深痛恶绝!
         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对华文教育的看法和感情如此不同,但都同样面对着一种华教的危机!我想:世事的阴差阳错或荒谬与讽刺,大约也莫过于此了(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突发奇想:如果新马两地的华人可以对调处境位置,那将会是一件多么完美的事?!除了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精神精力和时间资源浪费,也省却了许多有意无意的“数典忘祖”?!

7.7.2016

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韦小宝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里头的中心人物。也仿佛是许多中国人(或华族)人性的一览或集大成?
         议论中华民族性优点的论述应该不少,暂且不提。而议论中华民族性缺点的文字,昔年有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后来又有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以及香港金庸先生的《鹿鼎记》等等。
         在这些有关文字里,鲁迅先生还算含蓄,柏杨先生则显得直接而不客气。相形之下,金庸先生则以较为宽容以及娱乐性的角度来传达相关的感受?于是,便有了《鹿鼎记》和韦小宝。
         在韦小宝身上其实包含了许多华人的缺点和优点。为什么不说“优点和缺点”,而说“缺点和优点”?因为《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天性里的缺点仿佛多于优点。
        或许这和韦小宝的出身和生长环境有关,韦小宝基本是个低俗而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典型的市井之徒。其与生俱来的逆境求存意识和“天赋”,使他奸狡怕死之余,还懂得顺风转舵投机取巧 - 有“必要”时,他也不介意当太监!
         但他也并非全无是处,他的优点可能是有点应景的小“智慧”,在他的“基因”里也还有点朋友义气的成分。
         问题是:“义气”两个字往往不同于“道义”,既可正可邪,也有好有坏。一般民间比较小眉小眼为了朋辈之间的“义气”而罔顾是非正义,“损人利友”的事就不说了,比较显眼的,看看古今中国官场中的贪婪腐败以及官官相护,或许能理解一二。
         韦小宝还反映了一种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 以他的道义人品武艺身手,他居然还可以“领导”一些心存正义本领胜也他十倍的武林高手!而这样的事不只是发生在古今中外,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周遭,最糟糕的,这些形形色色有瞒天过海本事的“韦小宝”,在为人道义上,很多时候还不如《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他们虽也身在“鼎”中,但绝对谈不上是“鹿”!

6.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