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都是《讲华语运动》惹的祸?
         近日网上又有人议论《讲华语运动》,这回专注在“新加坡华语去本地化”(?)上。
         根据去年《讲华语运动》所推出短片里所指出的“什么是好华语”,并把本地一些习惯用语视为是错误的词语。有人便质疑:“巴刹”有何错?“市场”才对乎?
         从实用观点而言,其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两者都没错。分别只是个感情和习惯的问题,问题是一来到“感情问题”,很多事往往都变得有理说不清?!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讲华语运动》?那《讲华语运动》的问题又是什么?
         归根究底,无论做什么事,诚意都是很关键的。老实说,一路来对于《讲华语运动》,除了闻到一股政治气味以外,个人一直都未能感受到其中真诚的态度。
      《讲华语运动》到底为了什么?为何“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这么多年以来,除了落得个劳民伤财,或令痛恨华语的人更加痛恨华语以外(中学生大考完毕和华文说再见之际把华文课本都付之一炬的事件如今还记忆犹新!),我们的华语真有进步吗?一不留神,如今还引出个本地华语和中国普通话的对立问题!
         个人觉得,无论议论也好,争论也好,都要有诚意,如果只是感情用事,那就没什么好谈了。现实是:华文华语在本地早已没有什么希望(讲也白讲?!),就算每个月都搞一次《讲华语运动》,媒体电台天天都“耳提面命”也无济于事。因为几十年下来根深蒂固的教育政策方针使然?今天的新加坡人都深知“务实”的“硬道理”,有部分受英文教育的本地华人更(无知和短视的?!)坚信方言口语就是他们的母语,既和华语无关,也和书写文字无关?!而搞“运动”和宣传的人往往也心知肚明?他们只是把它当成是工作的一部分,取人钱财与人消灾,就和演员一样,照本宣科而已?因此,我们不能怪《讲华语运动》视频的DJ们,他们也只是为了挣口饭吃秉公办事而已,谁又能了解他们内心的悲苦?!(他们除了在从事一项前景黯淡的事业?!他们的专业标准也要“为五斗米折腰”!)
         撇开感情问题以及《讲华语运动》,在“标准华语”和本地华语之间还是存在好坏高下的分别。同样的,写文章或与人交谈,如何遣词用字和表达往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以及教育教养(虽然不一定代表其人品的好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高度也反映在其人民普遍的教育教养上,没有文化,就算你再有钱,也买不到别人对你真正发自内心的敬意。
         最终:“巴刹”或“市场”,“马铃薯”或“土豆”,“胡姬花”或“兰花”都没错,最好也都懂,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哪一天你“做工”或“工作”时会须要和别人说“巴刹”还是“市场”………….?!
         无事生非,吹皱一池春水,莫非都是《讲华语运动》惹的祸?

21.7.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