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新加坡还有知识分子吗?

         今天在网上论坛“新国志”上读到一篇有关新加坡摄影家沈绮颖的文章。
         沈绮颖出生于1978迈向繁荣稳定的新加坡,和一般本地同年的年轻人不同之处是她有个早年为(共产党)政治信仰而牺牲的爷爷。但她父亲家人因为爷爷的遭遇,而对周遭的一切都非常淡漠,家里也没人信教,后来有了一种关注社会上种种问题不幸的抱负,这也许是她爷爷精神的隔代相传?
         沈绮颖说:“我爷爷那代人继承了五四精神,认为作为一个人,就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无怨无悔甚至无偿?)。现在的新加坡似乎没有这种精神,可能以前有,现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我想:沈绮颖的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在新加坡愿意做社会义工(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是有的,当然其中有不计得失一心行善者,也有处心积虑沽名钓誉者。无论心态如何,但对急需帮助的人而言,仿佛也没什么分别?政府也肯定心知肚明?对他们来说,一样仿佛也没什么分别?
         谈及“在成熟的社会里,经常是艺术家,作家,摄影师,制片人等等在推动社会。新加坡是消沉的,很少有纪实摄影师或艺术家,制片人参与公民社会”。沈绮颖说:“这不是人口的问题,是政治文化的问题。”
         对此我想:这也许就是对当下新加坡精神文化现状一针见血的写照?因为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政策以及社会价值观都“义无反顾”的朝着“务实的硬道理”这个方向“大江东去”,间中偶尔也有一两个像沈绮颖这样的人出现,但除了会被视为异类“奇葩”,也很难被广大的国家社会群体认同,如此又如何“参与公民社会”?旁的不说就连沈绮颖自己的母亲对女儿的志向都有所保留!归根究底,这还是个“土壤”问题,怎样的土壤就长出怎样的瓜?
         因此,就和少数有想法以及一流的艺术家一样,选择留在新加坡,就要明白:要么,准备面对无法生存发展的可能,要么,不问世事默默耕耘但求温饱?像沈绮颖这样的人显然是很难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的?!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政策成功的清除了一些“不方便的文化和历史”?环顾四周,今时今日的新加坡还有几个年轻人听说过“五四运动”,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
         今天,虽然乡村农场早已消失无踪,但小朋友要“瞻仰”他们最爱吃的鸡猪牛羊等等健在状态的全貌尊容,只要去动物园即可,但昔日的许多人文精神于今何在?!
         新加坡不乏莘莘学子,教师,校长,大学教授,但真正称得上知识分子的,又在哪?何处又可供瞻仰?!

15.9.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