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星期日

是谁在消费艺术?

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 Dylan 说:
“这个世界是由那些从不听音乐的人所管理的。”
The world is run by  those that never listen to music.

         昨晚和太太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看了一场由名表商Patek Philippe 所赞助的交响音乐会。演出的是世界一流乐团之一来自德国的Dresden Philharmonic
         Dresden Philharmonic 的名声在德国交响乐团之间虽然没有柏林爱乐,格万豪斯乐团以及慕尼黑爱乐等乐团那么显赫,但水平依然高超,也具有一种德国乐团特有的文化个性特征。这种特征除了体现在道地的德国音乐诠释方面,乐团的整体音色如色泽略为偏暗但浑厚结实的弦乐,带有金黄色彩的木管乐以及堂皇雄壮但不霸道的铜管乐等等也反映了德国乐团的个性气质,和其他欧美乐团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带有国家或区域民族性的特质,作为一个文化团体,这点是非常可贵的。
         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好的音乐会了,是在本地很少有机会听到一流的外国乐团演奏?不是,只是一般票价都太贵了,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值得听”的位子票价一般都至少要S$200上下,便宜点的位就不值得花那个时间精神了,还不如在家里听唱片?
         关于音乐会(或月饼礼品等等),曾听说,在上海或北京关于音乐会有这么一种情况:看的人不买票,买票的人不看(现在中国国内“抓得紧”,就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在昨晚的音乐会里,就有这样的感觉。因为音乐会是由Patek Philippe所赞助,因此其中有许多是赠送给其常客的?而买得起Patek Philippe的人一般非富则贵,音乐厅里一时也衣香鬓影“充满贵气”。只是这些华洋混杂的非音乐会常客(?)贵宾们热情有余,对古典音乐会礼仪常识却明显不足,为了表示衷心赞美(或gay kiang - 假厉害)常在不应鼓掌的时候大鼓其掌。除了洋相“华相”齐出,也破坏了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连贯性!就不知道台上的Dresden Philharmonic 对新加坡的音乐欣赏和文化水平有何感想?!有人说:没有文化就谈不上艺术?作为国家最高等级的表演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为何不做点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也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和感慨,近年来来自海外的世界一流乐团如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以色列爱乐,Saint Martin in the Fields等等等等票价都很高(虽然无奈,也“合情合理”?),并非一般乐迷或行家所能负担。另一边厢,由于外来乐团名气大,也吸引了一批平素不看音乐会的有钱人或权贵好奇捧场,于是有时便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场面!这也是一种两难的局面?听得懂的人付不起或只能坐次等三等的位子,听不懂的人却因为有钱而坐上最好的位子!这是否有点浪费?诚然,音乐会主办者自然希望音乐会卖座,但面对众多来“看热闹”的“支持者”,演奏者又会不会感到啼笑皆非?
         类似的事在画界也常见,买得起的大爷往往只懂得或在乎画的价钱而不懂得或在乎画的艺术价值,或者干脆摆明买画只是为了投资赚钱!吊诡和无奈的是,古往今来,艺术或艺术家的生存很多时候也要仰他们的鼻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传说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幻想?顶尖的艺术也只是或优先服务有钱人?
         这里头或许有个鸡和蛋的问题,但艺术是超乎文字语言的一种精神内涵表达和沟通方式,如果艺术家或演奏家和受众的“沟通”只是一场“误会”,那艺术除了价钱,还有价值和意义吗?

22.10.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