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

“歪打正着”?!

        在“语言乱局”一文里曾开玩笑说:“无论如何,前车可鉴,既然方言(以及其他种种?)都可以“改邪归正”,难保有一天“Speak Good Singlish Movement ”(讲正确Singlish运动)也会由官方接手来发扬光大?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不要以为这是个笑话,在新加坡“like this also can ”的事一向层出不穷?!“
         世事难料,上述“预言”竟然“歪打正着”?!
         日前和一位美术圈里的朋友闲聊,他透露了一个消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正在筹备一个以Singlish 导览的计划,并且已经请到一位常批评调侃政府政策的本地网上名人Mr Brown来担任导览!
         世事的荒谬讽刺有时真令人啼笑皆非!但凡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艺术美术无论方向或角度,其初衷都建立在一种对创作作品内涵高度的讲究和追求之上。因此,可以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艺术,但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的。
         导览是艺术创作和观众之间的一种沟通媒介,就有点像语言的翻译。严格来说,翻译其实是一种退而求其次,无可奈何的事 - 毕竟原文还是无可替代最“原汁原味”的,如果可以读原文,谁又会要翻译?另外,翻译讲究精准达意,因此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文化水平条件也不能相差太远。导览者和翻译者以及其受众也应如此,整件事才可能有“成效”。  诚然,这种事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诚意(来教育和熏陶) ,是非常不“务实”的行为?
         国家美术馆或许有其苦心要“推广艺术”,但问题是:

一,     Mr Brown或许有其个人号召力,但作为一个艺术导览,他的搞笑气质以及背景条件适合吗?他又是否有自知之明?
二,     如此导览形式安排最大考量是以“名人效应”(不一定是行家)来吸引观众?如此符合艺术精神吗?最终会不会变成闹剧或笑话?
三,     刻意以本地各类语言俚语混杂而成的一种破碎语言来介绍有内涵高度文化底蕴兼可能抽象的艺术品,除了其出发点和诚意令人怀疑,能有足够或“够格”的沟通词汇吗?最终,听众“了解”或“误解”的几率何者为高?!

         这种荒谬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人民协会主办的百胜艺术节里安排西洋弦乐队在邻里咖啡店演奏,形式上是够“亲民”了,但这种“硬着陆”(hard sell)的干法和“赶牛上树”又有什么分别?之后,牛会自觉自愿爬树的几率又是多少?
         最吊诡的还是:几年前官方还因为Singlish“为患”而苦心劝请人们“speak good English”。然而现在居然“以艺术之名”“高调平反”Singlish!究竟是顺应民意(注),还是继“新谣”和“方言”之后的另一种“顺势” “收编”行动?
         这是否就是英文里的:if you can’t beat themjoin them!(化敌为友?节哀顺变?欣然顺变?)反正政治字典里并没有“原则”二字?!最重要关键的是,在此地,结果往往竟也皆大欢喜!(教育成功?!)夫复何言!!
         中港台人士一向认为新加坡人“笨”,是因为新加坡人普遍文化上的“肤浅无知”所致?!“肤浅无知”有时虽然可能“致命”,但严格来说并没有罪,只是如果把它当成是一种值得的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那就和没有原则的原则一样,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的艺术还是艺术吗?如果再坏的人也还是人!并且还有人追随,那也就没话可说了!
         因此,无论以前的部长如何大声疾呼“文化复兴”,新加坡从来也没有这种条件和迹象,以后大概也很难有?!最终,如果官方搞不懂何谓艺术精神或者别有居心,所谓的“文化复兴”只是个美丽但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

注:有点像潮州人的口头禅:ti kor liang ti kor jor (哪里凉快哪里坐),如果这种事官方做多了,有天新加坡若发生什么大危机时,人们会不会也有样学样 - ti kor liang ti kor jor

6.10.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