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从“昭南”到“水调歌头”

       在原二战博物馆的旧福特车厂资鉴馆(Memories at Old Ford Factory)改名为“昭南展览馆”(Syonan Gallery)引起了网上议论的期间,植物园的百年老树轰然倒下酿成死伤悲剧!
       我们的总理仿佛特别喜爱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年刚上任时他以“高处不胜寒”来回应中国经贸部长吴仪的“步步高”贺语。据媒体报道,这次的植物园惨祸,他又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 ”来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
       有人质疑这种“引用”方式,在情在理是否恰当或“合时宜”?在情,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想念远方还活着的亲人有感而发,还未到哀悼的地步。在理,为何在这种惨景下还要“风雅”一番?!
       诚然,中国文字的含蓄微妙不是一些在这方面涉猎不深的人所可以想象和理解。平心而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以及“昭南展览馆”所要表达的“内涵”也许和“节哀顺变”以及“二战日侵展览馆”差别不大,但其姿态色彩感情感受却很不相同,一旦拿捏不准或不够敏感,就可能变得“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问题是:一个有身份和影响力的人言辞莫非也应该谨慎得体和准确?
       另外,就像政治里所谓的“政治准确”或人与人交往之间的EQ高度都是一种“素质”的表现?来到语言的表达,讲得比较粗俗点,“如厕”和“大便”两个同义词的应用选择是否也多少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和教养?
       或许长期以来我们都太讲究“务实”?缺乏对人文精神方面的兴趣和追求,以致今天我们的语言文化水平每况愈下?!
       世上许多事“从小见大”,但也有可能“从大见小”或“从上而下?最终出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例如:“祝英台”的比喻,“刚出茅庐”,“半知不解”以及“Heng Ah”等等等等 ….......)本来,有些事,体制内有点文化的“明白人”(例如媒体?)可以从旁提点,但也许碰过壁,好心不得好报,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附文)
15.2.2017


避忌

       日前海峡时报(18/4/2010)刊登了李玮玲小姐的一篇文章 - My principles over my life (我重视原则更甚于生命)。文章描述了李小姐十多年前在美国克里夫兰的一段惊险经历。

       话说有一回她在前往基督教青年会 YMCA 游泳时,在路上碰到一个自称有枪的女性黑人,该黑人要挟李小姐给她三块钱美金,说是给小孩买尿片的。李小姐怀疑她可能会把钱用在毒品上因而拒绝给她,双方对峙了一阵子,后来李小姐乘机逃脱了…………. 。这件事后来李小姐家人朋友们知道了都说这是“疯狂行为”!但李小姐却表示,也许别人会认为她这样做不明智甚至不正常 eccentric),但她宁死也不会违背个人原则 - 无论是三块钱或一百万,她都不会给一个瘾君子钱(去买毒品)!

        必须佩服李玮玲小姐的勇气以及她对做人原则的坚持!有关文章也写得很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李小姐在文章里如此形容她的原则 - There is a Chinese saying: “I will not bow for five bushels of paddy.” 李小姐的这句话明显是来自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当然是种令人钦佩的精神,也是一种华人传统里所尊崇的品德。只是另一方面,必须说李小姐也许不很了解这句话的原意。虽然也和做人原则有关,但“不为五斗米折腰”主要还是在形容一个人不恋栈权位的风骨气节。

       早报作为本地唯一华文大报,对华文华语的“以正视听”应不落人后才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曾向李玮玲小姐提起过这个问题?我很愿意这样做,但这篇文章若投到早报去肯定又是石沉大海(前“文”可鉴)?不为什么,也许只是为了“李玮玲”这三个字?!只是从李玮玲小姐的文章气质来看,相信她不是那种小心眼,介意别人提意见的人,况且,中文本非她的强项,却肯定是一份主流华文报的生存基础。华人也有句话:“阎王易与,小鬼难缠”,但这种无谓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上头”也许根本就不在意?到头来自我设限只反映了一种自我保护式的官僚嘴脸,无形之中也让人怀疑本地所谓的言论自由。


6.5.2010/27.2.202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